当医生告知“直肠已成功切除”时达麟操盘,许多患者以为抗癌之路已迈出关键一步。但术后不久,部分人可能遭遇新的困扰:频繁想排便、大便失禁、排便不尽感......这些并非“恢复不佳”,而是直肠前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——直肠前切除综合症(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,ARS)。据统计,约30%~70%接受低位直肠前切除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ARS,及时认识和科学应对,才能让康复之路更顺畅。
什么是直肠前切除综合症?
术后排便功能的“紊乱信号”
ARS是指因直肠低位前切除手术(尤其是保肛手术)后,直肠、肛管结构或神经受损,导致的一系列排便功能障碍。通俗来说,就像肠道“失去了控制开关”,出现无法自主调节排便的情况。
手术位置越低(离肛门越近),ARS发生率越高。例如,距肛门5cm以下的手术,ARS发生率可达50%以上。
ARS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这些信号需警惕
若术后出现以下症状,需考虑ARS可能:
1
排便频率异常
每天排便超过5次,甚至“想拉就拉”,夜间也需频繁起夜。
2
排便急迫感
排便急迫感:突然想排便,几乎无法控制,易发生失禁。
3
大便失禁
无法自主控制排气或排便,尤其在稀便时更明显。
4
排便不尽感
每次排便后仍感觉“没排完”,反复上厕所却排不出多少。
5
排便困难与腹泻交替
有时大便干结难排,有时又腹泻不止。
为什么会出现ARS?
手术对肠道的“连锁影响”
ARS的发生与手术导致的三大变化相关:
直肠容量减少
手术切除部分直肠后,肠道储存大便的“空间”变小,稍有粪便就会触发便意。
神经损伤
支配直肠和肛门的神经(如盆腔自主神经)在手术中可能被牵拉或损伤,导致排便反射异常。
吻合口刺激
吻合口(肠道缝合处)的炎症或狭窄,可能持续刺激直肠,引起频繁便意。
盆底肌功能紊乱
术后盆底肌肉协调性下降,导致排便时肌肉无法正常收缩或放松。
如何应对ARS?
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
及时确诊,避免“自我怀疑”
若术后2周~3个月出现持续排便异常,需尽早联系主治医生,可能通过以下检查明确:
肛门指检
评估吻合口状态与肛门括约肌功能
岗位排粪造影/肠镜职责达麟操盘
排查吻合口狭窄、炎症或肿瘤复发
盆底肌电图
检测神经与肌肉的电活动是否异常。
分阶段治疗,对症缓解症状
根据症状严重程度,治疗手段包括:
生活方式调整(基础治疗)
饮食管理
增加膳食纤维(燕麦、蔬菜、水果),软化大便,减少腹泻;避免咖啡因、辛辣食物、酒精,这些可能刺激肠道;定时定量进餐,避免暴饮暴食。
排便习惯
每天固定时间(如早餐后)尝试排便,建立规律反射;排便时避免久坐,可在脚下垫小凳子,模拟“蹲姿”减轻盆底压力。
盆底肌锻炼(凯格尔运动)
如图所示,收缩肛门→保持5秒→放松,每天3组,每组10次,增强肛门括约肌控制力。
药物治疗
腹泻时可服用蒙脱石散、洛哌丁胺
便秘时使用乳果糖、聚乙二醇,避免用力排便
部分患者需配合营养神经药物(如维生素B12)改善神经功能
生物反馈疗法(非手术首选)
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活动,指导患者学会正确收缩与放松,有效率可达60%~70%。
手术干预(严重病例)
若保守治疗无效,可考虑:吻合口松解术(改善狭窄)、回肠造口术(临时或永久性,缓解排便压力)。
第三步
心理支持,走出“失禁焦虑”
ARS可能导致社交恐惧、焦虑抑郁,建议:
与家人沟通,寻求照护支持。
加入患者社群,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。
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,改善情绪状态。
如何预防ARS?
术前术后的“黄金细节”
术前评估
医生会根据肿瘤位置、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手术方案,尽可能保留直肠神经与功能。
术后早期康复
术后1周开始盆底肌锻炼,早干预可降低ARS发生率。遵循医生建议,逐步从流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,避免肠道刺激。
ARS并非“终身困扰”,科学管理可改善。
直肠前切除综合症虽然会给术后生活带来不便,但它是可防可治的。无论是饮食调整、盆底肌锻炼还是医学干预,及时行动就能逐步找回对排便的“控制权”。记住:你的身体需要时间恢复,而医生和家人始终是你康复路上的后盾。若症状持续或加重,别犹豫,立刻联系你的主治医生——摆脱ARS困扰,从主动了解开始!
文稿:杨勇 住院医师
审校:李明 主任医师
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(中心)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